销声匿迹的成语故事


销声匿迹

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

基本解释不出声;不露面。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。销:消失。

出处宋 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第11卷:“然畏颖川知之,遂旅游资中郡,销声敛迹,惟恐人知。”


销声匿迹的典故

唐朝时期,长安提炼金银的宗某与卖烧饼的陈敬瑄十分要好,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反目成仇。两人绝交后,陈敬瑄当上了四川节度使。长安发生叛乱,宗某随逃难人群到蜀地锦江。他四处游荡,隐姓埋名,准备销声匿迹,结果在内江还是被陈敬瑄所杀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销声匿迹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迩安远至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叶公问政,子曰:‘近者说,远者来。’”
付之一炬 唐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戍卒叫,函谷举,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。”
弦外之响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四二:“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,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觉无言外之味,弦外之响。”
难以置信 马克·吐温《竞选州长》:“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,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”
动荡不定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”
临危受命 三国 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
触目皆是 鲁迅《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》:“北京真是人海,情形可大不相同了,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。”
飞檐走壁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6回:“这个人本来是一个飞檐走壁的贼。”
祸国误民 邓小平《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》:“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,足以祸国误民。”
连珠炮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4回:“高廉引了人马,急去追赶,忽听得山坡后连珠炮响,心中疑惑,便收转人马回来。”